您当前位置: 问政河北 > 网民评政

城市的路首先应该让人“好走”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宋潇
2019-05-15 17:49:15

  5月14日,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最新报告《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研究发现,71个城市活力中心的街道环境指数总体不高,平均为41.9分,其中北京市中关村、广州市天河路-体育东路和济南市山大北路排名前三。仅有10个城市活力中心的街道环境指数得分超过了50分,说明即便在人流密集、商业发达的城市活力中心,步行环境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这份研究认为,步行友好的街道,不仅应有平整的铺装和遮荫的行道树,让市民行走时感到安全舒适,即“好走”;在街道两侧还应有商店、餐馆等便民服务设施,即“有趣”。“好走”和“有趣”自然是书面术语,但实际上,判断一条城市街道“好走”或“难走”,最终的解释权,应该回到“人”的层面。

  而在这份街道环境指数“排名”中,将北京中关村的路归纳为“最好走”,显然让人有点意外。因为,在既有印象当中,像中关村这类企业和人流量集聚的地方,按理说应该拥挤、嘈杂才对,但恰恰相反,以创业大街为例,看起来它就是一条再平凡不过的步行街,但实际上,这条只有200米的路,却是城市街道更加“人性化”的十足体现。

  何为人性化?即,城市街道从“以车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反观现在,许多的城市体量越来越大,车辆的增加,街道的宽度和数量也随之增加,但宽和多,就是城市街道“人性化”的体现吗?并不是,它最多只能证明,这座城市主要重视的是机动车通行。

  街道的行走体验,是很多人对于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但现在大多数城市街道的建设,却是为了更好地盘活交通,而不是“漫步一族”们的真实体验。

  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城市的立交桥修得很多,单行道变为双行道,道路也修得越来越宽,但一到节假日或者上下班高峰期,仍然堵个不停,这其中,自然有人流量、车流量暴增的因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市“路权”还没有实现从机动车为主到“兼顾车行与步行”的转变。

  路,始终是让人走的。“好走”的路不一定又大又宽,对于一条城市街道来讲,它的根本属性仍然是“公共产品”,那么,为社会所共有、共用,并且能从根本提升“步行一族”的好感度,这样才算是打破建筑物外部的物理藩篱,让“好走”的路重新回归步行者的立场。

  正如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说得那样,什么才是真正好走的路?好走并不等于宽,重要的是人们想要的是什么。

  对于“步行一族”来讲,想要的肯定是行走于城市街道之间,能够轻松、自由欣赏城市的景观风貌。健康、美好的街道,不是让人们绕道而行或者避之不及,而是让人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所带来的“人情味”。(宋潇)

关键词:步行,街道,环境责任编辑:曾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