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护理职业学院郝秀喜、曹宗华,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建议。摘编如下: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师资匮乏、资源整合不够、形式单一、保障条件不充分、一些政策落地难等问题。学校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急功近利现象,甚至一些人误以为背背古文诗赋、穿穿唐装汉服,就是传统文化“三进”了,使得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一定程度流于形式。要真正让中华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省级教育部门要强化主责意识,提高思想站位,强化责任落实,真正重视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工作,在统筹推进、教材编制、课程安排、评价考核等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实施意见,确保工作有序有据推进和实施。
二是注重人才培训培养,提供专业人才支撑。传统文化进课堂,短期内需要各校指定专职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长远看,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其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是必然趋势。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人才的专业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师范教育的通识必修课、纳入在岗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探索校外师资和专业教师相互配合的“双师型”教学方式,补强师资队伍薄弱的突出短板。同时,引导博物馆、文艺院团及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改进和创新推进方式。传统文化“三进”要真正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看待今日之人和事,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受用终生。要结合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断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贴近不同学校、学段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做强主干课程,做精主导教材,形成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全程贯通的教学体系。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考评新机制,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提高广大中小学的重视程度,
四是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教材编制、师资培训培养,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不同的形式推进实施,都需要有资金作为保障,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以真正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2021年09月09日《人民建议》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