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5个外商投资企业授权登记机关,总量达54家,居全国第四位;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抵港直装”集装箱集港由最长3天压缩至当天完成;294项事项实现京津冀“区域通办”,承接北京审批事权40项……省发展改革委坚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双争”活动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推动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上下功夫。今年以来,会同有关市和省直部门全面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1+5”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
商事制度改革按下“快进键”。联合签署《商事制度领域合作框架协议》,牵头起草《服务京津冀+雄安协同发展 开展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三地互认办法》,在全省推广应用港澳地区非自然人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简化版公证文书。开发建设企业变更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和跨省迁移登记系统,京津迁入企业可继续使用原名称,允许使用“京津冀”作为区域特色字号或者行业限定语。今年截至4月底,京津迁入企业1130户,使用原名称的达63%;登记名称含“京津冀”字样企业113户。
政府服务合作跑出“加速度”。按照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时限和办理结果互认原则,分4批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完善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栏和“冀时办”专栏,建设津冀旗舰店和移动端专区,上线设立变更、核营准办、住房保障等108项事项。深化京津冀三地自助办事项跨省通办,208项高频自助办事项可在京津冀一体化政务服务智能终端集成服务、无差别办理。
跨境贸易开放击响“奋进鼓”。建立三地海关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发布含我省101家企业在内的“京津冀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单”,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在北京、天津海关通关遇阻问题20余项。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进口“船边直提”集装箱提箱用时由1天压缩至最短2小时,“抵港直装”集装箱集港由最长3天压缩至当天完成。(记者 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