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问政河北 > 网民评政

我只想买点便宜东西,双十一得考数学十级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凤池
2019-10-30 09:53:36

  ●特约评论员 凤池(上海)

  “双十一”还没到,对于它的吐槽,随着预售的开启,早早到来了。

  在网上,已出现了不少抱怨声,内容包括:付定金不能合并后一键付款,要每一笔单独付;尾款要在“双十一”凌晨一点支付,但那天是周一工作日;有些商家优惠诚意不足,某品牌因为1块钱的“钜惠”被骂上了热搜;“先提价后降价”,今年依然存在……

  最大的槽点仍是各种云遮雾罩的优惠规则。我梳理了下,买家要享受优惠,起码分四步。第一,对定金、翻倍、满减、津贴、优惠券各种名词“拎得清”。第二,要阅读理解满分,吃透“满XX减掉XX”“预付立减”“付定金打X折”“疯狂抢X元券”等各种玩法。第三,逻辑思维要过关,比如定金与优惠券能否叠加,优先效力是谁。第四,才是数学计算能力要优秀。不过,最后还得靠运气:你得祈祷自己买的东西没那么多人抢,手速、网速也跟得上。

网友总结出的满减理论公式。

  今年还出现了“盖楼大挑战”的新玩法:拉人组队PK,获胜队伍可以赢红包。红包额度也感人,每人约2元。看来,没几个关系好又很闲的朋友,也不配参加“双十一”。

  但我还是怀念曾经简简单单的“双十一”。那时候,卖家几句话,就把商品便宜多少、买家怎样可享受优惠说清楚了,买家也懂了。到了日子,买家下单,卖家发货,就算圆满。双方目标直接,快乐也很单纯。现在怎么成了全民综合知识水平测试?

  当一件简单的事,被弄得花里胡哨、复杂无比时,就让人怀疑规则制定者的用心了。这可以从电商平台和卖家两方面探究。因为消费者看到的规则,是电商平台提供给卖家的规则模板与买家自身规则的叠加,而这两大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诉求。

  站在平台的角度看,种种优惠政策,都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促使买家在“双十一”当天的尽早时候完成交易。原因很简单,这会让“双十一”晚会上那块电子屏幕跳动得更快,也就是成交额记录再被刷新。站在卖家的角度看,一些卖家——尤其是平时赚利就不多,优惠活动却很多的卖家,并不想在“双十一”出让太大优惠。

  其实,不管是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还是商家的逐利诉求,都是市场交易的常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但前提是,必须开诚布公,不能为了掩饰自己诉求而人为提高买家参与门槛,甚至直接套路买家,侵害他们的正当权益。当买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后,才发现“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红包两毛五”,乃至并未享受任何优惠,这种被耍的感觉让人愤懑

  当然,将板子全打在卖家身上,也不公平。网上,不仅有电商客服对“双十一”大倒苦水:自己都摸不清的优惠规则、昏天黑地的加班、节后的退货潮;就连老板也不开心。有多位卖家表示,并不想参加“双十一”,但电商平台会有各种或硬或软的对策。出于对后续流量等的顾虑,才不得不被动参加。

  买家被套路,卖家没得选,这让如今的“双十一”,有点变味——从一种仪式感,变成某种形式主义。比如,为了让电商平台在节后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就得牺牲买家的购物体验和卖家的正常经营秩序。我们需要仪式感,但没人喜欢形式主义。

  今年是第十一个“双十一”。这些年,这个被生造出来的节日,已成为交易额千万级的国民网购盛宴。除了提供海量优惠商品,它也越来越具有真正节日的文化内涵。用萌芽期的标准去要求这个体量和影响力巨大的节日,当然不现实,但从小众化到全民参与,不只是电子屏上跳动得让人血脉贲张的数字,还意味着更简单易懂的参与规则、更灵活方便的操作、充满人情味的购物体验,而不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套路、越来越难参与。

  一位从事电商多年的朋友坦言,“现在已没必要都赶在‘双十一’买东西了,因为平时打折优惠就很多。”卖家对“双十一”越来越不热衷,不是不想挣钱,而是因为平时的打折促销,已经分摊了“双十一”的忙碌和收益。这种分摊,能让电商从业者更好休息,物流更快速,售后更完善。

  从消费端来说,为了享受优惠耗费过高成本,“双十一”的性价比也就降低了,加上后续可能出现的抢货难、发货慢等诸多麻烦,不少人也自觉对“双十一”退烧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十一”的意义正在被消解。如果再不改变种种加诸各方身上的添堵因子,或许不用等强监管的介入,市场的无形之手也会让它消失。这是好事,它意味着卖家和买家,都有了更多选择,也更理性。

关键词:双十一,监管,市场责任编辑:周黎燕